59岁杭州老潘旅游时突发大中风,一个半月后已能开车上下班

2024-06-17 11:26 来源: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作者:记者 张慧丽 金晶 编辑:陈俊男

来源:都市快报

    脑梗恢复得好的患者不到20% 他和家人做对了什么?

    如果把脑梗后生活能完全自理定义为“恢复得好”,根据一些医院脑血管病科的相关统计,恢复得好的患者不会超过20%。

    在这些不超过20%的“幸运儿”中,老潘是其中之一。

    半年多前,老潘在外地突发脑梗,堵塞的还是左侧大脑中动脉,发病当时几乎完全丧失语言能力和行动能力,俗称大中风。可就在中风一个半月后,老潘已经能够自行开车上下班,日常交流基本无障碍,如果他不说自己曾经是脑梗病人,外人几乎看不出来。

    为什么老潘能恢复得这么好?整个过程中,他和家人做对了什么?

    一家三口去衢州旅游 到了目的地突然走路踉跄,嘴巴也歪了

    去年10月24日,老潘59岁生日的前一周,正好凑上女儿调休,一家三口临时决定去衢州,到老潘妻子朱阿姨一直感兴趣的孔氏南宗家庙看看。

    当天天气很好,上午从火车东站出发,一家人到达衢州站时不到11点。出站后,三人打上车,直奔孔庙。

    “导航上显示从车站到孔庙不到20分钟,司机开车特别猛,动作很大。”老潘回忆,上车没多久,天气比较热,司机打开了空调。“我坐在副驾,空调一启动,冷风混合着烟味扑到我的脸上,我从来不抽烟的,那股味道让人不太舒服,有点气闷。”

    到达目的地,朱阿姨和女儿先下车买门票,老潘扫码付打车费。“她们走在前面,我跟在后面,隔了一段路。关上车门走了没几步,突然觉得脑袋有点晕,转啊转啊转的那种感觉,走路有点踉跄。”

    在朱阿姨看来,此时的丈夫并没有明显异常,只是走得慢一点。“走到售票大厅有十几级台阶,他以前膝盖受过伤,还有心脏病史,所以我和女儿平时出门都习惯注意他的情况,看着他慢慢跟上来,我们就走到窗口去买票。”

    包括售票员在内,售票大厅一共只有4个人。购票期间,朱阿姨的余光瞟到老潘正抬头看着电视屏幕播放的孔庙宣传片。“一会儿的工夫,我们拿着票朝老潘走去,看见他对着我们挤眉弄眼。”老潘平时就爱跟家人搞怪,母女俩有些见怪不怪,走到老潘身边,一左一右挽住他的手。“这个时候感觉不对了,老潘牙齿咬得很紧,嘴角往上歪,翻白眼,跟他说话没反应。我第一反应是,难道面瘫了?”

    和女儿一左一右架着老潘到售票大厅内的长椅坐下,朱阿姨从包里翻出水和蜜饯,想让他休息休息,补充点能量,“就是牙关紧闭,根本塞不进吃的,一喂水就呛。”售票员发现不对劲,也跑出来查看情况。

    “我们打了120,我从背后撑着老潘,让他靠在我身上,又让女儿赶紧给老潘侄子打电话。”侄子潘金波是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ICU的一名医生,家里人碰上什么状况,总会第一时间想到他。

    说来也巧,此时老潘的侄子正和医院脑血管病科主任钟长扬主任医师在一起讨论病例,迅速了解情况后,钟长扬判断,老潘应该是脑梗了,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中风”。

    不到3分钟,120赶到,“医生问我们老潘有什么病史、发病多久、发病时有没有倒地,还让我们决定去哪家医院,近一点车程3分钟,远一点的十几分钟。”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选择了距离10多分钟的当地最大的衢州市人民医院。

    “我一直都知道,老潘是有意识的。”由于老潘存在心脏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房颤等问题,早些年,曾有过一段心衰的经历,那时,老潘就和朱阿姨约定好,如果发生什么事说不出话,每当朱阿姨捏一下老潘的手,他就要回捏一下以示回应。

    “我试了两次,他都回应我了,所以即使他几乎不能动弹,也完全说不出话,但我能肯定,他还是有意识的。”朱阿姨说。

    解读1:

    发病时避免患者摔倒非常重要

    老潘是我的老病人,我对他的情况比较了解。接到电话后,根据家属的描述,基本能确定他就是脑梗了。

    发病时,老潘的妻子和女儿有一点做得非常好,她们及时赶到老潘身边,一左一右架住了他,没有让他因为意识不清突然摔倒在地。120医生赶到时,也询问了发病时有没有倒地的问题。

    为什么这点这么重要?如果发病时摔倒,皮外伤都是轻的,最麻烦的是出现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等问题。

    对于脑梗患者,送医后第一件事就是溶栓治疗,但是溶栓治疗需要首先确保患者的凝血功能、头颅CT检查等无异常。血栓溶解过程中,缺血和梗死的组织再次获得血流、血管扩张,很容易引起血管损伤,血管容易破裂而出血;且溶栓药物会打破局部机体凝血系统的平衡,出血后不容易止血。如果已经存在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等问题,无疑极大程度地增加了出血风险,甚至可能导致溶栓治疗无法进行,如此一来,就会延误治疗时机。

    老婆连签七八个名字,没有犹豫 紧急在当地医院进行溶栓治疗

    到达当地医院,急诊医生初步判断脑梗,第一时间为老潘开辟绿色通道。朱阿姨穿上铅衣,陪着老潘做CT。“就怕老潘无意识地从扫描床上摔下来,我一边按着他的手,一边告诉他别怕,我一直陪着他。”

    结果很快出来,“医生说了六个字,‘中风了’‘一大片’。”朱阿姨说,她当时并不知道“一大片”是什么意思。明确了问题,医生当即表示需要溶栓治疗,拿来一沓文件,让家属签字。

    “手术须知、知情同意书那些吧,我跟医生说,我现在不看有什么后果,一切听你们的,时间最重要,等过了这一关,待会我再来问清楚。”朱阿姨一连签下七八个名字,老潘接受药物注射,开始溶栓。

    溶栓的过程中,医生询问朱阿姨是否要让老潘接受取栓治疗。“太专业的东西我不是太懂,根据我当时理解的意思,接受溶栓治疗,至少命是保住了,取栓就像是上了一道‘双保险’,往后行动能力和语言能力这些可能恢复得更好。但是取栓同样也会有风险,医生说,最坏的结果是栓没有取出来,损伤的面积反而更大了。”

    在保命和保功能之间,朱阿姨选择了前者,“稳妥一些,先保住命,不要再有扩大损伤的可能。”朱阿姨的心很坚定——即使老潘一辈子都不能再走路、说话,她也会不离不弃。

    “医生交待,溶栓治疗当中可能会出现出血、血肿等不良反应,我们也时刻关注着老潘的情况,确实有牙龈出血和眼底出血,不过总体情况还好。我那时候想,幸好他这么多年都很自律,饮食清淡、均衡,除了心脏病,没有任何高血压、高血糖这些基础毛病,血管弹性也好。”

    两个多小时后,老潘的情况暂时是平稳下来了,这个时候朱阿姨再去跟医生了解,是左侧大脑中动脉部分闭塞,属于“大中风”,看了检查影像,左边大脑“白”了将近一半。

    解读2:

    脑梗后每一分钟就有190万脑细胞死亡

    快速签字是家属做得非常正确的决定

    钟长扬:

    快速签字让老潘接受溶栓治疗,又是家属做得非常正确的决定。

    时间就是大脑,脑梗后每一分钟就有190万脑细胞死亡。脑梗治疗的“黄金法则”是在发病4.5小时内及时进行溶栓或在发病6-8小时内取栓治疗,哪怕早一秒,预后良好的机会就多一分,可想而知,延误治疗时机对于预后有多大的影响。

    关于溶栓与取栓,临床上有很多患者家属会存在疑问:溶栓和取栓有什么区别?选择哪一种好?溶栓之后还需不需要取栓?

    简单来说,溶栓属于药物治疗,只要医院有相应的溶栓药物,经评估凝血功能、头颅CT等无异常,就可以进行溶栓治疗,即使是部分基层社区医院也能进行;取栓属于手术治疗,必须要由有资质的专业医生进行,并不是每家医院都能做取栓治疗。

    至于两种治疗之间的关系,其实并不是溶栓后再取栓等于上了“双保险”那么简单。溶栓治疗是基础手段,到了医院先上了再说。但是,溶栓治疗并不是一定有效,对于大血管堵塞的患者,一般来说溶栓是溶不通的。这时,就需要考虑取栓治疗。

    取栓治疗不是想做就做,除了刚才提到的专业资质,还需要经过严格的评估,符合适应证才行。所有的手术治疗都有风险,取栓治疗属于四类手术(根据手术的复杂情况、难易程度,把各类手术分成不同的级别,一般由易到难分为一、二、三、四类),术后出现包括出血、高灌注损伤等并发症的风险大约为6%。而取栓治疗最重要的适应证之一就是大血管堵塞,同时2毫米以上的血管才考虑进行取栓。因此,即使溶栓效果不佳,对于医生评估后不符合条件的患者也是不建议取栓治疗的。

    对于老百姓来说,有一个大致判断是否大血管堵塞的方法——发病后患者是否表现为偏瘫+凝视(眼睛盯着一个方向不会转动)。如果同时符合两种症状,一般来说是大血管的堵塞,往往这时候就要考虑动脉取栓手术。

    溶栓治疗的时间大约为一个小时,过程中会进行及时检查,判断治疗效果。在老潘接受溶栓治疗后,CT检查显示血管已经恢复畅通,血栓大部分消失,部分血栓通过溶栓治疗后移至左侧大脑中动脉M2段的远端,功能区影响较小,因此,也没有必要进行取栓治疗。这一点我也在当时给出了建议。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仅做公益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版权问题请告知删除!本文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