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新世纪外国语学校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家长课堂”活动,特邀301班学生徐吉瑞的爷爷——“杭州市民间工艺大师”“面塑艺术”传承人徐士军,走进校园,与师生共话传统技艺。作为家喻户晓的“面人徐”,徐士军出生在民间艺人之家,是徐氏面塑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多年来致力于非遗的传播与推广。此次活动中,他还携家人共同参与,祖孙三代同堂互动,让一场非遗宣讲升华为一次温情与文化交织的代际对话。
聆听溯源千年技艺

在安静的报告厅里,学生们专注聆听,认真记笔记。徐士军老师从面塑的起源讲起:“面塑始于汉代祭祀,兴于宋代市井,是流动的民俗史。”他娓娓道来面塑在中国节庆、婚丧、礼仪中的文化意涵,并结合自身经历,分享徐氏面塑的传承脉络——从山东齐河到浙江杭州,再到走出国门,在英国、美国、加拿大多地展演,让世界看见中国民间艺术的魅力。他还详细介绍了面塑制作的关键要素:材料配比(糯米粉、面粉、防腐剂与天然色素)、调色技巧、基本手法(揉、搓、捏、压、剪),以及如何防止干裂、实现长久保存等实用知识。一堂课,既是技艺课,更是文化课。
动手触摸非遗温度

理论之后是实践。在老师的邀请下,十余名学生走上讲台,亲手体验面塑制作。在徐师傅的耐心指导下,孩子们从最基础的搓球、拉条开始,逐渐尝试捏出小动物、玫瑰、卡通人物等形象。彩面在指尖流转,笑容在脸上绽放。三代人围绕一团彩面,谈笑风生,同时指导其他学生一起制作。一位三年级学生兴奋地说:“我以前只在庙会上见过捏面人,今天自己也能做了!”这一刻,非遗不再是遥远的记忆,而是可触、可感、可创造的生活美学。
感悟文化薪火相传

活动最后,徐士军深情地表示,面塑的传承意义远不止于手艺本身,更承载着守护传统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促进社会发展、塑造个人品格和推动跨代交流五重深远价值。正如他多年坚持走进校园、走向国际所践行的那样,唯有让传统融入当代,非遗才能真正实现“活态传承”,做到文化润心,薪火相传。

此次“三代同堂话面塑”活动,不仅是一场技艺展示,更是一次文化的深度对话。学校未来将持续推进“非遗进校园”系列项目,让更多像徐士军这样的传承人走进课堂,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传统,在参与中热爱文化。当少年的手第一次捏起彩面,文化的种子已在心中悄然萌芽。三代同堂,共话面塑,这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见证。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仅做公益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版权问题请告知删除!本文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
热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