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良渚遗址“长出来”的新力量_杭州旅游

2018-12-29 00:00 来源: 杭州网

杭州网

    北纬30°23'44”,东经119°59'27”,这是一个让我们感到骄傲的地标。

    5000年前,良渚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耕耘制玉,用智慧和双手创造出了 “良渚文明”;5000年后,经历了80余年考古的“良渚”,成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改革开放40年,以时代为契机,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坚持保护第一、积极保护、规划引领,创新体制机制,夯实保护基础,完善法规配套,克服要素短板,凝聚社会共识,推动协调发展,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做好良渚遗址保护申遗工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进一步擦亮良渚遗址这张世界级文化金名片而不懈努力,让这片古老的土地在新时代迸发出惊人的“新生力量”。

    让大遗址像公园般美丽

    今年1月26日,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致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正式推荐“良渚古城遗址”作为2019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

    此刻,距离“良渚”两字首次出现在考古领域,已经过去了80多年。

    “要像爱惜生命一样保护好良渚古城遗址,发挥好良渚文化的最大效应,让良渚遗址的保护再上台阶,让良渚文化的弘扬传承更广、更有成效。”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周江勇在调研良渚遗址时强调。

    “保护好良渚遗址,挖掘好遗产价值,宣传好良渚文化,对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具有重大意义。”市长徐立毅在考察良渚遗址时满怀深情地说。

    “要牢固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理念,提高站位,全力以赴做好良渚古城遗址保护和申遗工作。”市委常委、余杭区委书记张振丰多次这样要求。

    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从成立以来,就一直秉承积极保护的理念,努力寻求大遗址保护与遗址地发展,这一“发展权利”与“保护义务”的平衡点。

    一方面是坚持规划引领、刚性保护,遗址区红线内“只做减法,不做加法”,这道“紧箍咒”将各类建设项目、开发活动严格控制在“良渚遗址环境”的承载力之内;另一方面积极破解保护与发展的矛盾。2005年施行的文物保护补偿机制开创了大遗址保护的先河,2018年《良渚遗址农村私人住房外迁鼓励补偿办法(试行)》又正式出台,实行“群众自愿、政府引导、规划调控”,进一步有效地保护了遗址。

    底蕴需要发现,藏书需要打开。良渚古城遗址,不仅是考古人心中的“圣地”,也是世代居住于此的广大群众的“福地”。

    位于良渚古城遗址东北角的安溪集镇在宋朝时叫“安溪渡”,那时船只往来、热闹繁华。如今,集镇通过道路整治、立面整治、水系整治、景观节点打造及功能配套设施打造,现已完成蝶变,焕然一新。

    良渚古城核心区的瓶窑,全面打造与遗产区相匹配的优美环境,美丽乡村从“环境美”迈向“发展美”。

    今年以来,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还系统开展了古城城址、瑶山、外围水利系统的环境风貌修复,清晰勾勒遗产形态,实施遗产区保留村落的环境提升、美丽乡村精品村创建,积极打造全域景观、美丽遗产地以及遗址公园南入口提升改造,用绿植标识、模拟复原、数字演示等方式阐释呈现遗产价值,完成遗产监测中心、考古保护中心、反山展示馆的场馆展示,让大遗址像公园般美丽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保护是为了传承,传承是为了发展。2018年杭州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全面推进拥江发展、三化融合、文化兴盛、改革攻坚、民生福祉、强基固本为内涵的“六大行动”,而“良渚古城遗址”是“文化兴盛”的重要内容之一。“接下来,我们将聚焦六大行动,在省市区的关心支持下,全力推进良渚古城遗址申遗,做好延续历史文脉的薪火传人,在新时代新起点,为讲好杭州故事贡献良渚力量。” 良渚遗址管理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俊杰说。

    让文物活起来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更是血脉的传承。守护住历史就守护住了文脉,守护住了民族的根和魂。

    今年,在浙江大学召开的第四界世界遗产大会上,良渚遗址原住民参与遗址保护的热情度受到海内外专家的高度肯定。

    王宁远是良渚古城考古团队核心成员,今年一月份他和考古队的队员们带着玉琮王登上了央视《国家宝藏》节目,带着良渚文化一起走到全国人民的面前。他们在节目中全方位解读五千多年前良渚先民的伟大创造,揭示玉琮王的前世今生,解读文物背后的良渚千古之谜。玉琮王令人惊叹的工艺引来无数网友点赞,还有网友表示:“看完节目就只有一个感受:创造这些国宝的先祖们太厉害了。”

    梅娇寅是土生土长的良渚人,意大利学习艺术教育回国后在杭州师范大学任教的她,在学校和良渚遗址周边社区发起“舞态良渚”社区舞蹈教育公益活动,短短2个月召集到了100多名志愿者,以舞蹈艺术的形式传播良渚文化,让文化走入社区,相互融合。

    遗址保护区港南村的村干部康宏果,长期带领村民参与到遗址保护和文化宣传中,用他的话说,良渚遗址保护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未来康宏果还准备和村民们一起发展观光农业、开发旅游民宿经济,真正做到宜居、宜游、宜业。

    2018年,全国文物局长会议、第四届文化遗产世界大会、第二届世界生态系统治理论坛等重要会议选择在良渚举办。“良渚”交响乐在第五届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精彩亮相。著名考古学家科林·伦福儒先生在剑桥大学第三届年度《李约瑟纪念讲演》作《良渚与国家社会在中国的起源》专题演讲……

    “作为良渚遗址的保护单位,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保护好、宣传好家乡的文化瑰宝,从教育入手、从孩子抓起,从增强原住民的保护意识入手,让遗产地的百姓更加深入地了解良渚文化和良渚遗址,从而更好地保护良渚遗址造福遗产地民众。” 良渚遗址管理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俊杰说。

    良渚文化之花以不同的姿态遍地盛开,良渚文化正被注入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让良渚文化再活5000年

    2008年良渚博物院新馆建成开放,2009年中华玉文化中心在良渚成立并永久落户良渚,2010年良渚文化产业园落成……随着新时代发展的日新月异,良渚文化的“小文创”开始形成“大格局”。

    6月25日,良渚博物院完成陈列改造提升重新开放之际,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与北京大学合作“源流·良渚文化遗产创意设计专项赛”顺利完成,数十种全新设计的良渚主题文创产品面向公众惊艳亮相,良渚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等14家博物馆机构,联袂上演加强版“国家宝藏”。

    重新开放短短半年,吸引到了海内外游客70余万人次,超过往年两年的游客量。升级改造后的良渚博物院成为杭州的文化地标和曝款游线,良渚文创产品在良渚博物院上架取得了很好的市场反响和口碑。

    11月19日,以“行走的博物馆”为主题,良渚文化主题文创箱包在良渚博物院举行发布仪式,5000年良渚文化的古老元素与现代产品融为一体,把良渚文化带到日常生活中,文化传承尝试了新方式……这还是良渚文化IP首次授权给了民营企业。

    新潮的良渚文创,在古老文明的土壤里,玩出了新意。良渚的未来,如同良渚器物上那些神秘的刻画符号、精美“图腾”,还有许许多多未知的探索空间。

    一个伟大的民族,必有其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和文化基因。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人民用改革开放之毫,中国精神之墨,浓墨重彩的40年,也是良渚遗址走向灿烂辉煌的40年。反山、瑶山、莫角山、古城、水坝,一个个良渚考古的重大发现,震惊了世界,良渚遗址也因此成为实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的圣地。

(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看看城事的观点和立场)

热评话题